区块链会给能源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19/12/12 来源:中国能源报
联盟秘书处按:
区块链给能源行业带来哪些影响?节能减碳产业如何跟上?节能减碳产业怎样抓住机会?……碳中和产业创新联盟秘书处,特地把这篇区块链与能源行业的深度文章,收录在联盟官网的《研发顿悟》栏目,供会员与相关人士研读与参考。
“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1个多月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期间作出的这一前瞻判断,让“区块链”从幕后走向前台,进入大众视野。
一时间,区块链技术一跃成为各行各业争相追捧的热门,能源行业也不例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主业覆盖电力、煤炭、油气等领域的能源企业正在或已经建立起区块链研发机构。区块链赋予了能源行业怎样的想象空间?这一新兴技术究竟能在哪些细分领域大展拳脚?
(文丨本报记者 姚金楠)
“区块链就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
什么是区块链?
“一个村子里,张三借给李四100元钱,他要让大家知道这笔账,就通过村里的广播站播出。全体村民听到了这个广播,收到了信息,他们进行点对点地核实后,就把这个信息记在自己的账本上。这样一来,全部村民的账本上都写着‘张三借给李四100元’。这所有的流程就是一个记账系统,并且根据时间顺序排列出一个个区块,区块又连起来成了一条链,这就是我们说的区块链。它按照时间的顺序头尾相连,可回溯,但不可篡改,因为它们都是加密的。”这个被广泛引用的区块链通俗版解读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
“其实,区块链从诞生到现在,大部分的相关表述实际上用的都是机器语言,所以大家有时候会觉得听不懂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公司研发部总经理张海飞认为,“在复杂的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编程等学科技术下,区块链的关键作用是解决信任问题。”
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副理事长、赛迪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刘权进一步指出:“让人们可以在没有中央权威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对互相协作彼此建立起信心。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
“参与电力交易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就会越发凸显”
在国家电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信息化中心副主任、国网区块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栋看来,区块链技术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可溯源,这使得区块链技术在电力、煤炭、油气等能源商品交易领域,特别是分布式能源领域,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举个简单的例子, ‘双11’我要在网上购买一个东西,店铺的评分、介绍、月销售量都可能是我选择在哪家店购买的标准,但我其实无法确定所购买的东西是否货真价实、正规生产,即使拿到了实物,也存在高仿造假的可能。物品源头信息的缺乏正是网购假货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王栋告诉记者,“以分布式光伏电站运维管理为例,理想的运维状态是运维人员能够实时动态监测到每一个电站的设备运行状态、发电量、用电量等信息,一旦某个电站设备出现问题,运维人员可线上诊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这种‘理想状态’便可以依托区块链技术可溯源的优势去实现。通过对每一个电站设备数据的溯源,可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从而更高效地‘对症下药’,极大程度上减少‘误诊、错判’导致的人力、时间、效能的浪费”。
王栋强调,区块链技术最适合的应用场景是多利益主体参与、泛在互联的环境。“比如说常规的居民购电场景:电厂发电,然后并网,居民从电网买电。这其中能不能应用区块链技术呢?一定能,但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是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家庭电站、分散式风电的发展,参与电力交易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就会越发凸显。”
“很多的方案还只是‘跃跃欲试’,并没有真正用起来”
依托于一些确定的政策和考核机制,能源领域正在尝试部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落地。
王栋告诉记者,目前,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就在试行通过区块链技术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考核工作。“2020年开始,我们就要在全国推行可再生能源消纳配额制的考核,每个省都有对应的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指标。那么,谁来证明你用的电力是清洁电力?如何认定消纳的比例呢?其中涉及的环节非常多,有电厂、用户、售电公司、电网公司、各级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等。通过区块链我们就可以实现跟踪追溯,可以看到用户通过哪些环节交易、从哪个电厂购了多少电,然后还会生成一个凭证,证明用户消纳过清洁能源。这个凭证还可以在省间交易。”
虽有部分尝试方案,但张海飞也指出,现阶段,在很多细分领域中,甚至是被认为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中,区块链的应用仍存在“时机选择”的问题。“比如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业务,现在,对于BIPV等分布式的能源开发和运行模式,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各市场主体如何分成、怎么管理、谁来运维、如何监管,随着项目推进,这些规则可能都会有调整。但这些因素恰恰是需要大家一致确认后,变成代码写入到区块链当中的,如果频繁调整,就会出现问题。”张海飞指出,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之一就是一旦上马,虽然有一定的扩展空间,但很多硬性规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点,然后推广才更有价值。”
刘权指出,这便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关键要素——智能合约。“将可执行的程序和触发条件写入区块链,后续的执行是自动的、无法更改的。从技术角度说,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但是事实上,区块链是一种共性机制,制定规则的团体是区块链的核心,规则制定完之后,执行是自动的。”
谈及智能合约,张海飞则认为,目前的智能合约在现实应用中还有很多的短板。“就像煤炭交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约定一个条件,达到这个条件的时候自动交易。但市场瞬息万变,有市场因素也有非市场因素,如何将这些中长期变化因素转换成代码?特别是一些非量化条款、隐藏条款,怎么样才能一次性表达完整?不是说智能合约不够智能,而现实中有太多不确定性。也正是基于这些变化的因素,我们很多的方案还只是‘跃跃欲试’,并没有真正用起来。”
不仅如此,张海飞还指出,基于某些能源产品的特殊性,区块链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煤炭就和电不同。电就是入网,入了电网之后会有国家的严格管控。但是煤装上火车还要卸,卸完还要混,混煤配煤之后,发热量、含水量、灰分、硫分等都会发生变化。火车从矿井跑到黄骅港,即使沿途严格保护,这些数值也肯定会发生变化。追溯起来就不会像电那么容易。”
“区块链的具体应用还是要配合一些其他技术”
既然区块链的应用还存在环境制约,那么在未来的推广中要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
“区块链的具体应用还是要配合一些其他技术。”张海飞表示,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公司正在研究如何破解产品追溯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一些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即便是在混煤配煤的工序上,我们也能知道是在哪几个点混的,能够复原当时的环境。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链内、链外结合去建立一个信任环境。”
对此,王栋指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完全“去中心化”,所以,具体应用中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准入制的联盟链”,即多中心或弱中心的场景。“比如,我们的国网商城里有一家供应商有100万元的应收账款,对应的是某个省级电力公司,我们就可以将该公司的征信信息‘上链’,银行看到之后,就可以放心地给这家企业贷款。”王栋表示,这一过程中,就有很多“链外”的工作要做,“例如利用区块链平台签署通过的电子合同,在现实中必须是真实存在和发生过的,也就是说在链外要严守风控的关口,这其中就涉及诸如可信计算等多种其他技术的应用。”